溜溜啾啾_  

享受是本能,思考是能力

* 前段时间整理了一些想法。是对个人惰怠的一点反思。

* 要怎么做如何才能不被网络时代切割?“沉默的大多数”某种意义上是不是逃避的表现?

——————————————————————————

这次回去给弟弟开家长会,啰啰嗦嗦地交代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是建议他提起笔来,多写点东西,多做“输出”的事,多表达自己的看法。

话说着简单,但也明白这并不容易。

个人觉得,以文字来成全表达欲,是比照片和影像这类视觉方式更困难的事。在后者之中发散的意识与留白的姿态,聚焦于字眼之时就必须要牵扯出思考的轨迹,才能清晰地串联起个大概。所谓文笔不只是精妙绝伦的修辞而已,更是事的逻辑,理的阐述,道的启示,情的深究,自洽自成,一气贯通。

人往往会羡慕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流水般倾泻的写作过程于我而言便是如此。活在当下,时间不断被社交网络的繁杂切割,情感不断被旁生枝节的事由截断,每产生一点空隙都会被信息洪流充塞得喘不过气,无心,也无力再去想些什么,写些什么。

新鲜事层出不迭,议论点聚而又转,在解构盛行的文化语境下,人们追逐着陌生的惊奇感,追逐着窥私的刺激感,刻薄当机敏,恶毒作幽默,一点点把胃口养的越来越刁,撑的越来越大,咀嚼过后再傲慢无礼地剔去残渍,责怪这血色不艳,这骨肉太凉。

我多数时间奉行存在即合理,理解、包容、换位思考之类的思维惯性让我强迫自己不断去发掘任何一个立面的合理性;让我对对言之凿凿的论断保留三分余地的警惕心;让我在企图定论时和稀泥般游摆不定,妄想面面俱到;甚至让我在划线归队后仍忍不住为楚汉河界的另一面献言。

这些都是我自我斗争的来源,时常耗尽我在“输出”之前的心力。我变成一个习惯于找自己茬的人,永远在自我反驳,自我对立,如此反复,次数多了便心疲力竭,自己也难说服自己,反复删改最后还是草草了事。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我过去给谨言慎思的自己贴上的一个标签,我警惕偏颇,警惕标签,警惕一叶障目,这导致很多时候我关注着公共议题却吝于发声,故作深沉。

然而近年来却愈发感受到,沉默代表的不是中立,这是件坏事。它或许能掩盖作为个体的部分愚蠢与浅薄,但在你试图让自己看得聪明的时候,你的沉默是无形的利刃,凌迟着新闻里那些饱受煎熬的名字。

在沉默里,我们都失去了什么呢?被下架的音乐,被撤档的剧目,被删除的帖子,被消失的人。互联网时代,发言门槛低,传播成本小,与之相应的,舆论管控呈现出愈发的高压趋势。Delete清空的不只是四下奔走者的呐喊,竟然也可以同步抹去人们了人们脑海中的记忆。在这样的境况下,沉默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雪上加霜。

要正视争论,要勇于发声,再混乱也要呼喊。

我们要沉默,我们也要爆发,我们要发言的权利,更应有发言的自觉,我们永不能被毒哑。

长夜无所终,昼阳何以升。

2018-12-18 热度-1

评论

热度(1)

©溜溜啾啾_ Powered by LOFTER